<dt css="rd">
&esp;&esp;秦燕曾频繁以夹击姿态挑起对赵战争。
&esp;&esp;这次燕国居然又来攻赵,赵王第一反应就是——肯定又是秦国撺掇的!
&esp;&esp;很快,秦国果然派遣白起领兵出征了。
&esp;&esp;赵王越发笃信了这一点,甚至都特意调遣兵将去了西边防守秦国。而且因为两线作战容易翻车,赵王就没听太子的撺掇,依然在任用大将廉颇。
&esp;&esp;综合考虑之后,赵王到底还是把廉颇派去抵御了西边白起率领的秦军。
&esp;&esp;没办法,哪怕燕国军队的人数再多,也比不得一个白起吓人。
&esp;&esp;上次赵王就是犯了撤下廉颇的错,让白起这家伙单独面对无力反抗的赵军。这次说什么也不能重蹈覆辙,必须要让廉颇去应付白起。
&esp;&esp;至于人多的燕国,说不定燕国是虚张声势呢?谁不知道号称六十万的话,能有五十万都算没吹牛了,更多的时候可能就三十万,甚至更少。
&esp;&esp;但在对燕的战场上还需要有一个主将。
&esp;&esp;此时的李牧还没有成为赵国的顶梁柱,只是一个在代地专心打匈奴的将领。赵国本土仍有廉颇、庞煖等名将,没到缺人的地步,自然也就无需把李牧提出来重用。
&esp;&esp;所以对燕时主将是庞煖,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将了。
&esp;&esp;庞煖本人在战国时期名声还是极为响亮的。
&esp;&esp;自赵武灵王起、侍奉过赵惠文王和如今的赵孝成王,后来太子赵悼襄王继位后,要打燕国却无将才可用。年过八十的庞煖再次复出领兵,打得燕国嗷嗷叫。
&esp;&esp;燕王喜果不其然和历史上一样,轻视了这位年迈的老将。
&esp;&esp;他问国内的将领:
&esp;&esp;“庞煖都七十多了,他又不是白起,难道七十多还能有什么打仗的本领吗?”
&esp;&esp;相邦栗腹深以为然:
&esp;&esp;“他如何能与白起相比?”
&esp;&esp;庞煖曾经的好友剧辛也说:
&esp;&esp;“庞煖是个很容易打发的人,不足为惧。”
&esp;&esp;当初二人一起为赵武灵王做事,后来燕王喜的高祖父燕昭王铸黄金台招揽贤才,剧辛就跳槽来了燕国。后面帮助燕国变法图强,还曾辅佐燕昭王大破齐国。
&esp;&esp;所以剧辛是个很有本事的老将,燕王喜十分信任他的观点。加之他又是庞煖的好友,燕王喜认为他的评价绝对没问题。
&esp;&esp;不过燕王喜并没有任命剧辛为将:
&esp;&esp;“将军年事已高,还是留在国内颐养天年为好。战场上刀剑无眼,实在危险。”
&esp;&esp;庞煖都七十多了,他的好友也没小到哪儿去。为了稳妥起见,燕王喜还是让相邦栗腹作为主将领兵。
&esp;&esp;剧辛:……
&esp;&esp;合着我废话这么多,都是跟你白说了?
&esp;&esp;剧辛不太高兴地回家去了。
&esp;&esp;燕王喜没放在心上,他顺便又任命了乐乘为大将,配合相邦一起攻赵。
&esp;&esp;乐乘和当初差点灭掉齐国的名将乐毅是同族,他本人还曾大败过秦国的名将王龁,燕王喜觉得他肯定比年迈的剧辛厉害。
&esp;&esp;确实,乐乘是挺厉害的。
&esp;&esp;但是再厉害的将领,配一个傻缺君王也没辙。
&esp;&esp;攻赵之战开启前,乐乘和乐毅之子曾经劝过燕王不要开战。燕王说自己人多,哪怕五个人围攻赵国一个人,也能打赢。
&esp;&esp;乐乘二人:……
&esp;&esp;麻了,打仗是人多就一定能赢的吗?
&esp;&esp;果不其然,开战没多久燕国就败了,乐乘还被赵国俘虏了。他想了想,干脆投降了赵国。
&esp;&esp;什么傻缺燕王,他不伺候了。给燕王当将领真是遭罪,他还不如去给赵王当将领。
&esp;&esp;赵王:还有这等好事?
&esp;&esp;赵王立刻封了他为武襄君,扭头就让他和庞煖一起攻燕。
&esp;&esp;扶苏当初看到这段的时候笑了一声:
&esp;&esp;“这下燕王喜可以见识一下乐乘的真正本事了。”
&esp;&esp;不过赵国到底因为忌惮白起,分了一波兵力在西边防备秦国。
&esp;&esp;本来兵就不够多,还分出去。所以除了一开始俘虏乐乘的那一场战役打得很顺利外,后头都有点捉襟见肘。
&esp;&esp;这搞得扶苏都怀疑乐乘是不是故意被俘的,就为了顺理成章地去投奔赵国。
&esp;&esp;然而秦国根本没发兵攻赵。
&esp;&esp;白起去韩魏转了一圈,打了几座小城,就回国了,赵国防备了一个寂寞。
&esp;&esp;起初赵国还以为秦国是故布疑阵,白起根本没回去休息,只是假装回去了。只要赵国放松警惕,他就会立刻窜出来,给赵国一个惊喜。
&esp;&esp;然而等了一年多也没看到白起跑来攻赵,反而是听说他去西北边攻打羌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