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阿柳看看她俩,“哼”一声,将红封塞进自己兜里,矜傲道:“这算什么,瞧你们出息!跟着娘子好好干,明年自有更多银钱拿。”
&esp;&esp;虞蘅赞许地看一眼阿柳,嘿,省得她说台词了。
&esp;&esp;阿盼感慨: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阿柳不要脸。”
&esp;&esp;阿柳如今也不与她生气,而是用一种更挑衅语气悠悠道:“我还能更不要脸些。”
&esp;&esp;大伙都看她。
&esp;&esp;“你把你的给我,我一道捎回去孝敬爹娘。”
&esp;&esp;果然是好不要脸。
&esp;&esp;阿盼骂骂咧咧将交子宝贝似的揣在衣襟里。
&esp;&esp;待会便存到蘅娘子那去!省得被阿柳惦记。
&esp;&esp;大清早吵吵闹闹一顿,接着各自去置办年夜饭的食材。等今日过后,街上还没关门的商贩也得各自回家过年去了,明日以后,什么也买不着。
&esp;&esp;买回来一堆各色肉食、果蔬、米粮,囤在院子里,该冻的冻上,掰手指算一算,能从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初五。
&esp;&esp;自家地里也还有萝卜菘菜跟芋头,很不必愁吃食。
&esp;&esp;阿玲与阿柳告了半天假,将今年攒下来银钱,分一半出来,托人与家书一道寄回去。
&esp;&esp;阿盼有些拿不准主意:“我也寄吗?”
&esp;&esp;虞蘅反问她:“你想不想?”
&esp;&esp;阿盼咂摸了半天,还是决定:“不寄,我姑以前也往家寄钱,却没见他们多念着她的好。便是寄回去,他们也不知晓攒钱道理,多半给我阿兄买肉、阿弟买书,这样倒不如自个留着。”
&esp;&esp;虞蘅摸摸她的头。
&esp;&esp;阿盼扬起个笑脸:“我攒着也好,日后孝敬蘅娘子,养老送终。”
&esp;&esp;“……”虞蘅手一顿,“还是留着给你自己买零嘴吃。”
&esp;&esp;腊月二十九,宜打扫。
&esp;&esp;虞蘅带领大家打扫门庭卫生,将被、褥、垫、衣拿出来晒晒时候,闵家书童送来了虞蘅年前求的对联。
&esp;&esp;闵老先生的字果然好,笔走龙蛇,行云流水,虞蘅当书童面拿起来啧啧赞了一通彩虹屁,才交给阿盼:“拿去同年画放一起,等大年初一再粘。”
&esp;&esp;书童临走前,还被塞了两块金桔糕团在手里。
&esp;&esp;“这桃符样式新鲜!”
&esp;&esp;阿盼喜欢红宣上头撒的那些银箔金粉,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。还有那纸,一抹手上红艳艳。
&esp;&esp;阿盼笑道:“这下阿柳是真不必买胭脂了。”
&esp;&esp;这会子贴对联的人家几乎没有,都是往画着神荼、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上写联句。
&esp;&esp;这样火红的对联、浓墨重彩,贴在门口,分外地惹眼,更别提虞记那些别出心裁的年画。
&esp;&esp;别人家年画,和合二仙、门神、财神爷等各路神仙齐上阵,虞记年画,却是自家菜单子上各色菜肴涂鸦。
&esp;&esp;若不是手不够巧,虞蘅其实是想剪成窗花,赠给年关脚下来吃饭的客人,带回家贴在窗上,看个乐呵。
&esp;&esp;等来年启新,一看自家窗户上热热闹闹的鱼羊鸡鸭,又都想起来她这。
&esp;&esp;虞记众人热热闹闹迎新年的时候,谢家却有些愁云惨淡。
&esp;&esp;腊月二十九这日,谢家祖母养的那只老猫,终于还是没等到翻过新年,在这个冬夜寿终正寝。
&esp;&esp;“猫活到这岁数,也是高寿、喜丧。”
&esp;&esp;谢夫人觑着小儿子深色,安慰孙子,语气带些小心翼翼。
&esp;&esp;谢诏垂着眼睫,灯影下看不清神情,两个侄子眼泪汪汪地点头。
&esp;&esp;从正院出来,院里的下人问:“阿郎,如何安置团子?”
&esp;&esp;团子是祖母给老猫取的乳名。
&esp;&esp;平日谢谦与谢大郎忙商行,谢夫人与谢大嫂教导小辈与经营酒楼,与这些猫相处最多的,反而是谢诏。
&esp;&esp;谢诏道:“便埋在祖母院里那棵杏树下……我与你一道吧,送它一程。”
&esp;&esp;杏树叶都落光了,只剩光秃秃的树干,树下,下人们挖了个浅坑,猫便静静卧在那儿,身体蜷缩,安静得像是睡着了。可惜再也不会迈步过来昂头蹭他衣角。
&esp;&esp;谢诏表情平静地看着浅坑又一锹锹被填平,仿佛又经历一场对至亲的祭奠。
&esp;&esp;其实,陪伴谢家十几年的团子,何尝不是亲人?
&esp;&esp;元六掖了掖眼角,煞风景地发出一声响亮的擤鼻,问谢诏:“阿郎这会去哪?”
&esp;&esp;谢诏也不知道,从他手里接过灯笼,道:“随便走走。”
&esp;&esp;随便走走,就是不要人跟着的意思。
&esp;&esp;元六唉声叹气看着谢诏背影离开。虽说吉双总骂他他头脑简单,只有吃喝,但毕竟是自幼伴着长大的情谊,他能感受到阿郎这会有多难过,唉!从今往后,老夫人留在这世上的念想,能真切触碰到的活物,什么都没有了……啊不是,还有老爷。
&esp;&esp;谢诏漫无目的走到了府中专门用来养猫的院外。
&esp;&esp;“吱——”家丁给他开了门,“二郎,请。”